前行路上|郎佳子彧:独当一“面”的非遗传承人

作者|刘舒
  • 故事人物
    • 郎佳子彧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北京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4-07-22

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是为数不多的“95后”资深手艺人。“手艺人在人群中并不抢眼,但小小的桌子就是他们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舞台。”从父辈手里接过传承的重担,郎佳子彧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白色面团和少量红色面团揉在一起,给寿星上个腮红。”郎佳子彧摊开左手掌,用右手把拇指肚般大小的两块面团恰到好处地揉在一起,再用拨子、拨棍把人物的面部表情勾勒出来。随后,他将一小块面团搓成一条细细的长条,用拨子挑到寿星的眼睛下方,笑着说:“这个是一般女生化妆时都会画的卧蚕。”大约二十分钟后,一个“寿星”便初具雏形。

郎佳子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是为数不多的“95后”资深手艺人。“手艺人在人群中并不抢眼,但小小的桌子就是他们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舞台。”从父辈手里接过传承的重担,郎佳子彧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郎佳子彧在制作面人(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面塑俗称面人,是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门塑作艺术。因为它主要的题材都是人物,所以老百姓也管它叫面人。一百多年前,郎佳子彧的爷爷郎绍安学会了这门手艺,从此四处游艺摆摊养活家人,成为第一代“面人郎”。在郎绍安手里,面塑从街头巷尾的把玩件变成了登入大雅之堂的艺术品,出现在许多外交场合,从那时起,“面人郎”三字就与家门的荣光联系到了一起。

郎佳子彧的父亲郎志春也是捏面人的好手。受到家庭的熏陶,郎佳子彧自幼就对捏面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岁时正式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我的师父就是我爸,我捏面人的技术95%都来自他。”在方寸之间运用揉、捏、揪、挑、压、搓、滚、碾、剁、拨、按、切等技法,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一层层完成对人物的细微刻画,并做到不增不补,肢体间无缝连接,全靠一双手控制力道,这对当时年纪尚小的郎佳子彧来说是很有难度的。他记得小学二年级时,因为捏一双手急哭过,“做面人要对人体的结构比较了解,手部的结构复杂,怎样去符合人物的年龄,看起来灵活灵动,需要长期的修炼。我当时就卡在手那儿,做一双手不行,又做一双又不行,一堆小手堆成小山了。”父亲看到后嘱咐他先停下,去别处换换心情,回来后再亲手做一次示范……

郎佳子彧(左)和父亲郎志春(右)学习面塑技艺(图片来源:央视网)

回看自己的成长历程,郎佳子彧觉得父亲是个很杰出的师父,“他会小心翼翼地保护我的兴趣,支持我做各种尝试。”宽松的教育方式滋养了郎佳子彧对捏面人的兴趣,他学得快、做得好,小小年纪便展露出过人的天赋。一晃20多年,郎佳子彧坚持了下来。在他看来,捏面人不单纯是一项艺术,更是一种家风的象征。“爷爷创造了‘面人郎’,父亲一直也在为传承‘面人郎’而努力。从小看着父辈作品长大的我,很自然地就想要坚持做面人。”

大学毕业后,郎佳子彧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决心将面塑作为职业传承下去。创业路难走,家里人也曾多次劝过他:“将捏面人作为职业可能没有办法给你保障未来。如果你想换职业,只要能留下这个手艺,我们也是支持的。”经过慎重考虑,郎佳子彧还是选择了这条不太好走的路。

郎佳子彧制作的面塑作品(图片来源:环球网)

近年来,郎佳子彧不仅潜心创作面塑作品,还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推广、传播“面人郎”技艺和非遗文化上。在新媒体平台上,郎佳子彧用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郎佳子彧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文化、关注面塑技艺,理解深层次的艺术表达和传统文化。“我要用自己的双手,让面塑这门手艺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郎佳子彧说。

(综合自千龙网、央广网、环球网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