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徐利民:一位共产党员的文化使命与基层情怀

  • 故事人物
    • 徐利民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浙江省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搜索
  • 发表时间
    • 2024-07-25

徐利民这个名字,许多人或许感到陌生。他是浙江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的党员干部中的一员。他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的土地上,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徐利民这个名字,许多人或许感到陌生。他是浙江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的党员干部中的一员。他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的土地上,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人,要做一粒好种子。”中共浙江金华市浦江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徐利民生前经常用种子作比喻,勉励自己和他人要心怀种子的信念扎根基层。徐利民常年工作在基层一线,时刻不忘群众疾苦,大力推进文化传承,直至生命最后一刻。2022年9月20日,他因病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52岁。2024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徐利民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徐利民同志“时代楷模”称号海报(图片来源:新华社)

以笔为剑的宣传干事

1990年,农家出身、农校毕业的徐利民,成了当地乡镇的农口干部。他白天下乡、晚上写作,骑着自行车遍访浦江的山山水水。浦江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们,仍记着他的一番话:“干部要登上仙华山,俯瞰整个浦江发展,但根要紧紧扎在这片土地上”。

近年来,浦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社会上不时出现唱衰之声。2021年初,一组“奋力赶超 干在今朝”系列述评在浦江各媒体连续推出,直指症结所在。评论刊发后,收集到优质意见和建议超400条。这组以民为本的宣传稿件,从观点提炼,到标题拟定,都倾注了徐利民的心血。

一心为民的基层干部

回忆起徐利民,人们都说,他人如其名,处处为民办实事。徐利民常说:“总要给这片土地留下点东西。”2006年夏天,时任浦江县虞宅乡乡长徐利民一有空,就和农办主任张海平戴上笠帽,手持柴刀,翻山越岭为深清源水库踏勘坝址。两人饿了啃干粮,渴了喝山泉。2022年夏天,虞宅乡遭遇大旱,正是深清源水库确保了当地百姓饮水无忧。

2020年6月,在徐利民担任浦江县委宣传部部长期间,县委宣传部、县委网信办筹办舆情平台“民情暖哨”。从违章停车、垃圾堆放到井盖破损、村庄拆迁,不同类型的群众诉求汇聚到该平台,又迅速分流到职能部门。县委网信办主任傅杰桢说:“我们原定的名称叫‘民情哨’,徐利民部长说,群众的诉求不能冷冰冰地处理,要加一个‘暖’字。”

上山文化的“摆渡人”

回忆起徐利民,人们都说,他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弘扬“上山文化”呕心沥血。在他的推动下,浦江县就宣传“上山文化”做了一系列工作:邀请学者参加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研讨会,推动组建“上山文化”遗址联盟,建设上山遗址展示馆……

“我们要为国家、为民族弘扬‘上山文化’。”这是徐利民常说的一句话。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国萍至今仍记得徐利民打给她的最后一通电话。他在病床上仍在布置着宣传“上山文化”的工作,嗓音低沉沙哑,弥留之际,依然用虚弱的声音对身边亲人说:“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我不放心。”很多人说,他心里装着上山,唯独没有他自己。

2019年10月22日,徐利民(前中)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工作。(图片来源:新华社)

徐利民去世后,工作人员整理他的“上山文集”,数字定格在二十九章。在外工作的女儿没有赶上见爸爸最后一面,这本小册子她读了又读,每次都泪流满面,“爸爸一直在和‘种子’打交道,他总说,要做一粒好种子。我相信他做到了。”

茫茫历史长河之中,人类渺小如沧海一粟,大部分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粒不起眼的种子。可当它深深扎根土中,拥抱时代,终将冲破泥层,被看见,被记住。

(综合自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浙江日报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