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郑仁才:守护乡村30载的“拄拐村医”

作者|刘舒
  • 故事人物
    • 郑仁才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广东省
    • 云浮市
    • 郁南县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4-02-19

“治病救人,这本来就是我们从医者的天职。”在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东坝镇大迳村,总能看到一位身穿白大褂、拄着双拐、挎着药箱、手推一辆小三轮的医生。他是大迳村卫生站的医生郑仁才。初中时,他因意外受伤右腿截肢,自此再也没能离开拐杖。1994年12月,23岁的他成了大迳村唯一的医生,开始了他30年拄拐行医的漫漫人生路。

“治病救人,这本来就是我们从医者的天职。”在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东坝镇大迳村,总能看到一位身穿白大褂、拄着双拐、挎着药箱、手推一辆小三轮的医生。

他是大迳村卫生站的医生郑仁才。初中时,他因意外受伤右腿截肢,自此再也没能离开拐杖。1994年12月,23岁的他成了大迳村唯一的医生,开始了他30年拄拐行医的漫漫人生路。

郑仁才(图片来源:新华社)

1971年,郑仁才出生在大迳村一户普通人家。小时候的他从未想过成为一名医生,直到初中时遭遇的一场意外,让他的右腿受伤感染,只能截肢。面对身体上的残缺,他没有倒下。“截肢之后,腿上还是反复痛,当时也没有条件经常看医生,我就自己找医书来看,看多了也能给自己治疗了。”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几年后,郑仁才的医术有了不小的进步,经常有村民请他帮忙看些小病。在口碑和医术逐步提升后,郑仁才萌生了做医生的想法,开始系统学医。

大迳村是一个有着2500多人的村庄,但常住人口只有1000人左右,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村庄偏僻的地理位置让老人孩子外出就医很是不便,所以村里的卫生站就成了村民们的“健康守护站”。1994年,大迳村卫生站的老村医退休后,郑仁才接过了这份责任,正式成为一名村医。

“原先大家建的房子比较分散,基本都在山上,道路都是泥巴路。”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柏油路还很少见,加上医疗物资匮乏,每一次出诊对郑仁才来说都不容易。为了方便看诊,郑仁才专门买了一辆适合残疾人驾驶的三轮车。从医这些年来,他奔走于患者家中,已经用坏了三辆三轮车。有些村民住得比较偏僻,车子进不去,郑仁才就拄着拐杖、背着药箱,一步步走进去。买来的拐杖总是无法适应泥泞、碎石,他就找合适的木头自己做拐杖。“自己做的顶用,能用两三年呢。”

郑仁才为村民测量血压(图片来源:新华社)

无论寒暑、无论风雨,只要村民有需要,郑仁才都第一时间出诊。一天凌晨两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他从睡梦中吵醒,听到电话那头的求救声,他急忙拄着拐杖往来电的村民谢婆婆家赶。“那天情况比较紧急,我马上背上药箱,拄着拐杖就过去了。”经过检查,谢婆婆因肾结石引起疼痛,郑仁才立刻给她打针缓解,并送她到医院进一步治疗。之后,郑仁才隔三差五打电话关心谢婆婆的情况,得知手术顺利,悬着的心才放下。这些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大迳村现有170多位60岁以上老人,很多都有慢性病,郑仁才会定期帮他们检查身体,并把数据报到镇里,录入全国慢性病管理系统,这样当村民去其他医院就诊时,医生也能迅速了解病人的过往病史。此外,郑仁才还经常参加各级卫生系统组织的培训,抓紧一切机会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逐渐成为一名“全科医生”。对于大迳村村民而言,郑仁才不仅是他们的家庭医生,更是他们信赖的亲人。他的默默付出,村民们一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郑仁才说:“村民们能够无条件信任我,敢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我,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把治病救人的本事用在他们身上,值得!”

(综合自新华社、中工网、人民日报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