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钢轨神探”黄涛:奋斗成就精彩人生

作者|刘舒
  • 故事人物
    • 黄涛
  • 故事地点
    • 中国
    • 甘肃省
    • 兰州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11-24

他业务精湛,练就了一双探伤钢轨的“火眼金睛”,没有出现过一次漏检错判;他坚持创新,用一项项技术新成果提高现场伤损检出率和数据回放质量。他在探伤一线工作二十载,在管内近2000公里的铁路线上留下了坚实的奋斗足迹。他就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工务段钢轨探伤车间探伤工黄涛。

他业务精湛,练就了一双探伤钢轨的“火眼金睛”,没有出现过一次漏检错判;他坚持创新,用一项项技术新成果提高现场伤损检出率和数据回放质量。

他在探伤一线工作二十载,在管内近2000公里的铁路线上留下了坚实的奋斗足迹。他就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工务段钢轨探伤车间探伤工黄涛。

黄涛进行钢轨探伤仪器测试。(图片来源:每日甘肃网)

对黄涛来说,了解铁路并成为一名铁路人并非偶然。他出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一个名叫暖泉的村庄,“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就从村庄旁穿行而过。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长长的包兰铁路仿佛黄土地上的“血管”,输送着社会需要的资源。

初中毕业那年,黄涛以全县第一的好成绩考上了兰州铁路机械学校。进校第三年,他被分配到探伤工区实习,第一次接触到钢轨探伤的技术领域,颠覆了他对于铁路的认识。

“跟着师傅去探伤,听见探伤仪发出‘嘀嘀嘀’的报警声,很纳闷,无缘无故的,机子怎么会叫唤?啥东西都看不着。回来之后把钢轨剖开,才发现里边确实有伤损。”黄涛暗暗称奇,原来火车钢轨上有这么多门道。于是他对探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定决心要做一名优秀的探伤工。

此后,只要一有时间,黄涛就学习理论知识,努力提高业务技能。当时,有关探伤的资料并不多,他几乎跑遍了银川所有书店才买到了《电子学》《超声波探伤原理》等书籍,摆满了家里的沙发、茶几、床头。有时,凌晨两点多,他还在查看对比波形图。

实践也不能落下。他白天跟随班组在现场作业,晚上在工区院内用手电筒观察轻微的裂纹伤损、机械划痕,再用仪器复核。无论是推路轨探伤还是手工探伤,黄涛都反复认真练习。几年时间里,黄涛写下了厚厚的学习笔记,本领也不断提升,从一个整日跟着师傅的毛头小子,逐渐成长为探伤车间的技术“大拿”。

因为技能精湛,再细小的伤损都难逃黄涛的“法眼”。“和医院的大夫一样,手术做多了,就知道该在哪儿下刀。”黄涛说。2008年,一次在对包兰线进行探伤时,黄涛发现探头有一段长约800毫米的失波现象,和日常常见的假信号回波极其相似。然而,凭借多年经验,黄涛认为这不像假信号,于是他对该轨段反复查探,还和其他地段的钢轨反复对比,他判断此处钢轨内部有劈裂纹。由于外观检查无异常,一开始,工友们都不认同黄涛的判断。最终,经过反复探查,这处裂纹被证实确实存在,相关隐患很快被排除,他也被大家称为“钢轨神探”。

二十多年来,无论是炎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冬,黄涛都按时巡线、探伤,对一段段钢轨进行仔细检查。有一次,在大雪纷飞中,黄涛和工友们在巡线时发现了一处可疑点,为提高精度,他徒手复核半个多小时,双手被冻得通红皴裂,终于确定了该处伤损的具体情况。

黄涛现场焊缝探伤作业。(图片来源:每日甘肃网)

为提升探伤效率,黄涛还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以前,工友们每天肩背手提探伤工具进行巡线,极其消耗体力。为此,黄涛自己画图纸,到处跑加工厂,反复测试、试用,研制出便携式焊缝探伤小车,并得到推广运用。

光阴如梭,白驹过隙。回望走过的路,黄涛说:“虽然很多人都称呼我为‘钢轨神探’,但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探伤工。未来,在钢轨探伤这条路上,我也会坚定地继续走下去。”

(综合自新京报、人民日报、红星新闻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