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杨成兰:倚山织布,“染”亮青春

  • 故事人物
    • 杨成兰
  • 故事地点
    • 中国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榕江县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8-25

由最初众人不解的“逆行者”,到现在村里的“领头雁”,杨成兰用侗族土布为自己和乡民织就出多彩的生活。

身着一袭蓝衣,杨成兰静静地坐在吊脚楼窗棂边,脑海中的侗族传说和图腾,在布料上变幻成各种蓝白相间的图案。

“85后”侗族女青年杨成兰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丰登侗寨走出去的第一位女大学生,也是村里首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由最初众人不解的“逆行者”,到现在村里的“领头雁”,杨成兰用侗族土布为自己和乡民织就出多彩的生活。

杨成兰在整理制作好的侗族土布围巾。图片来源:新华社

杨成兰的家乡丰登村,是“镶嵌”在榕江绿水青山间的一个古老侗寨。1986年出生的她是寨子里走出来的第一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在贵阳市一所高校当音乐教师。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杨成兰,曾以为自己会在城市工作生活一辈子,毕竟这也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在2016年春节后,杨成兰却搬回了侗寨。

“2016年我回家探亲,发现家人辛辛苦苦织的土布被扔在一边,就发了几条朋友圈。没想到,很多人来询价。”没过几天,杨成兰通过微信把全村的土布都卖光了。由此,她萌生了在家乡生产、销售侗族手工土布的想法。

在侗寨,织染侗族土布是很常见的手艺,在母女之间代代相传。杨成兰也从小跟着母亲和外婆学习织布、染布。对于杨成兰来说,侗族土布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联系侗族家庭的纽带和侗族文化的象征。“侗族土布的原材料和植物染料都来自侗寨的田间地头,带有温度和情感。我从小穿土布制成的衣服长大。对我来说,土布就是我的童年,我的乡情。”杨成兰说。

创业没有场地,杨成兰便在村里租了一个25平方米的猪圈,改造成“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希望靠山而居的人们能靠山吃山,过上好日子。”杨成兰说。她为自己的工作室起名为“倚山人”,因为这是她对乡村生活的最美好期待。

杨成兰在“猪圈工作室”里染布。图片来源:新华社

选棉、轧花、搓棉、绞纱、排纱、捡纱、染布、捶布、蒸布……将地里的棉花制成土布成品需要耗上大半年的时间,经过30余道工序。除了传统的蓝靛草,杨成兰还选用了柿子、板蓝根、艾草、密蒙花等70余种植物染料染制土布,在传统的染布工艺基础上又添了“新玩法”。

“虽然土布的产量低,但每一匹土布都可以感受到棉线的触感,植物染料的香味和独特的花纹和脉络。我希望通过土布传递‘慢’的生活美学,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杨成兰说。

因为杨成兰的坚持,传统手艺濒临失传的丰登侗寨,又恢复了织布、染布、晒布的场景。由她纯手工生产的棉布,柔软、透气、吸潮,她设计的蜡染包、服装、鞋子等产品富有时尚感,逐渐打开了消费市场。“土布的价格,每米最高400元,最低20元。”杨成兰一脸自豪地说,“除了销往省内外,我们的产品还销往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

杨成兰在锤打土布。图片来源:多彩贵州网

2019年,杨成兰终于搬出“猪圈工作室”。如今,她的工作室共有九栋房子,分为染坊、手作房、展厅、织布间、体验空间等,加上她流转自种的板蓝根基地,共计占地10亩。她与100多户农民签订协议,对500亩板蓝根保底收购,带动榕江及周边县400多名“织娘”制作蜡染、刺绣。

七年来,杨成兰倚山而织,以蜡为笔点绘花纹,用蓝靛浸染出一方方蓝白相间的侗族土布。如今,到黔东南赴一场“寻蓝之旅”成为亲子研学的热门之选,越来越多游客来到榕江学习种棉、采蓝、纺纱、织布、染布,学做侗族特色小吃。

小朋友和家长一起体验侗族土布的织布技艺。图片来源:多彩贵州网

传统侗族织布染布的技艺没有消失,杨成兰的梦想也还在继续。对于未来,她说,她身上流着侗族人的血,也有着现代人的魂。和她一样的“织娘”都会带着对织布机的尊重,带着对染缸的敬畏,继续让侗族土布走出大山,把这份根植于血脉的文化传承下去。

(综合新华社、中新网、央广网、多彩贵州网等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