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刘小清:她用爱守护“折翼天使”

  • 故事人物
    • 刘小清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江西省
    • 萍乡市
    • 芦溪县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8-25

特殊教育这个职业平凡朴实,工作辛苦,职业要求近乎苛刻,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就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小清二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严以律己,甘为人梯,像妈妈一样呵护“折翼天使”健康成长,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与理想。

特殊教育这个职业平凡朴实,工作辛苦,职业要求近乎苛刻,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就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刘小清二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严以律己,甘为人梯,像妈妈一样呵护“折翼天使”健康成长,实现着人生的价值与理想。

“让聋哑孩子学会说话,是我们特教老师最美好的愿望。”这是刘小清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刘小清内心最真切的期盼。

刘小清(中)和学生们(图片来源:萍乡发布)

1972年,刘小清出生在芦溪县一户贫困家庭,由于父亲病重,八岁时家里没钱送她上学,刘小清常常会站在小学的教室外偷听孩子们读书。“有一天教室里走出来一位老师,把我领进教室,第二天她替我交了两元五角学费。”刘小清回忆说,“那位叫易绍萍的老师,递给我一个‘好人接力棒’,种下了我的‘人生目标’。”

1988年,刘小清如愿以偿考上了萍乡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带着满腔热血毅然远赴山区芦溪镇水山小学任教,之后又去了芦溪镇山下小学任教。1997年,芦溪县在全市率先创办了特殊教育学校,听到这个消息,刘小清第一个主动报名,加入到特殊教育的行列。

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刘小清面对的是一群因残疾而自卑,但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孩子。在一般人看来,孩子学会说话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但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或许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因为他们有的听不到,有的思维迟缓、行动笨拙。

特教学生入校后都要寄宿,初来乍到会有许多不适应。这时,刘小清总会出现在他们身旁,像妈妈一样给予关心和安慰。教聋哑孩子学会说话、看话是特教老师最艰巨的任务,老师付出巨大的艰辛往往是百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帮助这群特殊的孩子,刘小清在教他们拼读卷舌音时,经常让学生的手贴在自己的喉部、腹部,让学生感觉声带的颤动、气流的强弱。她还把筷子放在舌头中间,舌头两边尽量往里卷,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口形,再让学生边照镜子边对照口形进行练习。几十遍、几百遍枯燥的定口型、摆舌位,让刘小清沮丧过,可她从没想过放弃这份工作,更没想过放弃这群孩子。上课时,时常是孩子们看懂了,刘小清却早已口干舌燥、喉咙嘶哑,自己的衣服早已被孩子们的小手摸得花花绿绿了。上课没学会的,她总是在课后一边和学生交流,一边训练他们发音说话。她坚信: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当学生用混沌的发音叫她老师时,刘小清感动地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刘小清与学生互动(图片来源:中国江西网)

刘小清始终记得,在一堂学生与家人互动的零食分享课上,一个孩子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终于喊出了第一声“妈妈”,这声等待七年的呼唤不仅让在场的人流下了泪水,也让她坚定了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信念,不断填补充实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空缺。

这些年,哪个孩子家庭特殊,哪个孩子住哪里……学校所有学生的情况,刘小清都一清二楚。在学校里,她白天当老师,晚上当妈妈,早晚当保姆。孩子病了,她买药送医;孩子衣服鞋子坏了,她就帮助缝补。每年新生到校,刘小清总是晚上陪在学校,直到所有学生睡下才离开。

如今,在刘小清的默默带领下,一个个残障孩子不断成长。她教过的学生有的已经考入了高校深造,有的毕业成家,能够自食其力,但刘小清一直都与他们保持联系,经常通过微信等方式在学习、工作、生活上指导、帮助他们。

刘小清说:“我觉得每朵花都有不同的花期,我们的孩子开花的时间虽然晚了一些,但我会一直扎根在这里,等待他们绚烂开放的那一天。”

(综合自江西文明网、江西日报、新华网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