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刘利平:“科技援藏,是我无悔的选择!”

  • 故事人物
    • 刘利平
  • 故事地点
    • 中国
    • 西藏自治区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8-23

进藏两年多时间,刘利平用脚步丈量高原大地,不惧困难,在西藏自治区加查县核桃产业领域躬耕不止,以行动书写了科技援藏的生动篇章。

从长江之滨到雅江之畔,从江汉平原到雪域高原,刘利平,长江大学一名普通的女教师,一路坚定地走来,目光笃定,足迹深刻。

2021年3月,湖北省“十四五”科技援藏项目——“西藏高原核桃产业技术研究”启动,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刘利平受长江大学委派赴藏工作。进藏两年多时间,她用脚步丈量高原大地,不惧困难,在西藏自治区加查县核桃产业领域躬耕不止,以行动书写了科技援藏的生动篇章。

刘利平 图片来源:新华社  

刚到西藏加查县的前两周,刘利平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为了搞清加查县的核桃资源储备,她请一位当地司机协助,在全县有核桃分布的旮旯村落中穿行,历时半个多月,终于绘制出全县核桃分布地图。

为了培育核桃良种,需要尽可能多地从古核桃树上采集活优株,嫁接到核桃砧木上。这项工作刘利平从一开始就碰了壁:当地藏族群众坚持“自然生长”是最好的培育方法,听说要剪古树,都很抗拒。

困难摆在面前,刘利平用真诚打动群众。每次下乡,她都会主动和遇见的每一位藏族同胞打招呼,包里也常带着糖果分给当地老人和孩子。

为了给一棵丰产核桃古树上的优良单株接穗,刘利平硬是花了两年时间,才和一位藏族阿佳(藏语“大姐”)建立起信任。那两年,只要去阿佳家里,刘利平都会带些礼物。每次听说阿佳的孙子生病,她必定会专门去探望。乡亲们经常看到,刘利平在阿佳家里一边陪她孙子玩,一边和阿佳拉家常。每年核桃丰收,刘利平把阿佳的核桃一次性收购回来。两人也逐渐处成了朋友。第三年,阿佳终于同意了刘利平剪枝。

刘利平在工作中。图片来源:湖北日报

科技援藏如何做实,刘利平既期待又有压力。加查县核桃资源丰富,百年以上的古核桃树3657株,千年以上的古树500多株,核桃产业已在当地成为与虫草齐名的支柱农林产业。然而,由于核桃古树资源长期缺乏管理,目前有三分之二处于不结果或少结果状态。

为积累更多经验,刘利平主动和当地老百姓交流经验和技术,主动跟前辈张义副教授学习核桃栽培管理经验,主动找当地专家请教西藏核桃的生物学特性和西藏核桃历史。点滴努力,汇聚成海。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刘利平带领团队成员在加查县成立了“长江大学西藏高原核桃产业研究所”。目前,该研究所已建成近200平米的实验平台、近100亩试验示范基地。“科技援藏,是我无悔的选择!带动边疆各族同胞致富,助力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湖北科技援藏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刘利平言辞恳切。

刘利平(左一)在与村民交流核桃树养护技术。图片来源:新华社

广袤的边疆,天高地阔。无数个不经意间仰望蓝天,刘利平总会想起孩子和母亲,“此时此刻,他们也会看到这片云彩吗?”孩子一天天长大,却没有刘利平的陪伴。刘利平的母亲已经80多岁了,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很多人、很多事都想不起来了,却唯独记得她。为了让她安心工作,公公、婆婆扛起了照顾亲家母的重任。“公公、婆婆都70多岁了,还要照顾我妈妈。我很感激他们!”刘利平声音哽咽:“孩子耳濡目染,也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照顾外婆。每每想到这些,我觉得更应该把工作做好。”

湖北援藏技术人才,在藏工作时长一般为半年至一年半,而刘利平因为项目的特殊性,需要在加查县工作五年。“五年听起来很长,但我常觉得时间不够用。”刘利平说,下一步,将推广3000至5000亩优良核桃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助推核桃从传统种植向特色加工转变,推动产业兴县。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湖北日报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