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游客可从李森手中买上一份文创“关照”,模拟一场告别故土、前往西域的出关仪式,李森因此得名“关长”。
骄阳下,塞外的飞沙走石在干热的风中狂躁。嘉峪关关城里,游客们把脸藏在面罩和墨镜下,试图躲避日晒与风蚀。
几乎没有人可以在嘉峪关的狂风中泰然自若,除了“关长”李森。
古时,游击将军肩负着检查往来商旅使者证件的职责,“关照”即可理解为彼时的“护照”。如今,游客可从李森手中买上一份文创“关照”,模拟一场告别故土、前往西域的出关仪式,李森因此得名“关长”。
李森工作照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16岁那年,初中毕业的李森离开了嘉峪关。
那是一场从山到海的远游。李森想去沿海城市闯荡,他按照地图,计划沿陇海铁路去连云港,后来听说青岛的工作机会更多,便决定先去青岛谋生。
李森不喜欢固定的工作,于是便辗转各地打零工。几年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江湖艺人。在扇面上作画、在木头上篆刻、用电烙铁烫画……这些手艺李森“一看便会”。在异乡,他靠无师自通的一身手艺吃饭。
年轻气盛的李森与骨子里安土重迁的秉性对抗着,有的同乡干不下去回了老家,他却想着“怎么也要干得‘差不多’才回”。
北京潘家园、上海城隍庙、厦门鼓浪屿……李森行遍九州,还到过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江湖艺人圈子小,营生靠口耳相传,用他的话说,哪儿有“场子”,大家伙就往哪儿去。
李森相信付出总有回报,一切只是时间问题。这不仅体现在手艺上,也是他为人处世的信条。找到了“场子”,他会招呼兄弟们一起干。一天下来没挣几个钱,但吃肉喝酒从不亏待别人。
走闯江湖,钱花了挣、挣了花。和嘉峪关作别的这几年,李森活得潇洒,仿佛出了关,寻得一片辽阔的天地。
但他从不讳言想家。21岁,李森打听到嘉峪关关城景区也有摆摊的场地,趁着南方旅游淡季无事可忙,他决定回家试一试。
回到嘉峪关的李森,发现家乡的旅游市场并不景气。领略过江浙一带古城、水乡等景区的繁荣,李森心里有了落差。
“六百多年的古城,咋就没人来哩?”
李森琢磨着,要让嘉峪关像外地景区一样,开发出有文化体验感的纪念品,帮助人们把这里的故事讲出去。
近几年,随着嘉峪关旅游发展,旺季拉长,李森每年在嘉峪关的时间也从以前的一两个月延长到半年,甚至八九个月。
李森在为游客手写“关照” 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为游客签发“关照”是李森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听到游客报出家乡名称,立刻就能说出古代地名,用语诙谐幽默。签发“关照”的时候,他还用毛笔字书写。为此,他练得一手好书法,字体苍劲有力,签发后宣读“关照”并移交给游客,仪式感满满。很多游客来到此处,来一次“仿古出关”,让“关长”帮自己打造一份独一无二的“关照”。
为了让游客有沉浸式的仿古通关体验,李森不仅手写“关照”,还从“行头”上“全副武装”。他留起了络腮胡,专门研究有关古代甲胄的资料,为自己量身打造了仿制的明朝将军甲胄。李森还研读历史资料,热心为游客们讲解各种历史知识。
如果游客想和他合影,则完全是免费的,因为在李森看来,游客将照片发在朋友圈,也是宣传嘉峪关。“关长”李森为游客提供独特体验的同时,也为嘉峪关关城景区增加了独一无二的魅力。
李森在为游客手写“关照” 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一夜间,李森的社交媒体账号粉丝猛增十几万,游客随之慕名而来,景区也开始在他身上做文章。“关长”“关照”逐渐成为嘉峪关的新符号。
走进闹市区的一家烧烤店,食客们一眼就认出李森,传来此起彼伏的“关长好”。有的人还会主动上前和他喝上一杯,表达喜欢和感谢。
在李森发布的短视频里,他给朋友新开业的店铺做匾额、设计Logo,给景区的官方活动“站台”。他不要报酬,帮上忙就好。“不管啥事,光想眼前的利益不行,帮忙得扎扎实实地帮。”
对远道而来的游客,李森更不愿辜负。
李森说:“嘉峪关关城景区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对游客开放非常不容易,我们应该珍惜,保护文物安全,把珍贵的文化遗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综合新华每日电讯、澎湃新闻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