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陈素珍:长在蓝天下的“水草”,唱响生命的赞歌

  • 故事人物
    • 陈素珍
  • 故事地点
    • 中国
    • 福建省
    • 厦门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8-11

十几年来,陈素珍用近乎偏执的善意,坚持在公益救援的道路上,她和她的队员们,在一场场救援中,不畏艰险冲锋一线,彰显“蓝天”力量。

比起本名,陈素珍更习惯别人叫她“水草”。“水一样纯粹,草一样坚韧”,是人们对她的评价。2009年4月,她放下了蒸蒸日上的生意,召集十几位朋友,建立了厦门民间第一支救援队——蓝天救援队。十几年来,陈素珍用近乎偏执的善意,坚持在公益救援的道路上,她和她的队员们,在一场场救援中,不畏艰险冲锋一线,彰显“蓝天”力量。

陈素珍在介绍救援队的设备。图片来源:新华社

陈素珍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早些年,手机、净水器、茶叶,她都卖过,收入也还不错,经常被人夸是做生意的好材料。平日她喜欢穿素色中式长袍,热爱茶道和书法,生活安逸又舒坦。

陈素珍以为,自己的日子会一直这样小富即安、平平淡淡。但2008年的汶川地震,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彼时的陈素珍正在旅行途中,看到电视中灾区的情况,她感到无比揪心,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与其在这里哭得要死要活,不如冲过去,哪怕搬搬伤员也行啊!”一个念头从脑海里冒了出来,陈素珍收拾好行李,直接转道去了四川。

在灾区,她与其他志愿者奔赴第一现场,却在坍塌的废墟前无能为力——没有专业设备,没有专业救援经验,谁也不敢擅动一块砖。面对逐渐消失在废墟中的呼救,他们蹲在废墟前号啕大哭。

那一刻,陈素珍和在汶川合作的志愿者们约定:回乡后,要在全国各地联手组建“蓝天救援队”。“蓝天”这一名字,源于汶川灾区连绵阴雨中一次久违的蓝天,蓝天给了她慰藉,她也想把蓝天带给更多人。

2009年4月,只有十几人的厦门市蓝天救援队成立了。陈素珍拿出自己做生意攒下的钱,买了第一批救援物资,做了第一次水上救生演练。随着时间的推移,救援队伍日益壮大,曾经连旅游登山都嫌腿酸的陈素珍,在日晒雨淋的训练中学会了攀岩、潜水、破拆、医疗急救等技能,逐渐能够独当一面。

2013年,蓝天救援队正式在当地民政部门注册,成为福建省最早的民间救援公益机构之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灾害或意外现场,都有了“蓝天人”的身影,而在最前面冲锋陷阵的一定是陈素珍。

陈素珍(后排左四)和她的部分队员合影。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5年4月24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烈地震,蓝天救援队远赴国外营救。巡查时,陈素珍和队员听到一个狭小的洞口传出呼救声,一声比一声弱。原来,是一名当地女子被压在废墟下。时间就是生命,洞口只够一个身形娇小的人进去,陈素珍当即决定只身营救。

洞内漆黑一片,尘土飞扬,呛得人睁不开眼。地面一直在抖动,陈素珍不断克服内心的恐惧,使尽全力将女子胸口上压着的大石头移开。20多分钟后,女子成功获救,陈素珍也缓缓松了口气,眼泪几乎溢出眼眶。

数天后,蓝天救援队圆满完成任务,归国之时,获救的女子坐着轮椅来送行,她还特意学了两句中国话说给陈素珍听:“感谢中国,感谢蓝天。”

蓝天救援队发展的前六年,几乎让陈素珍掏光了家底。但她在别处寻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是挣钱,是救助生命。

敬老慰问活动中,一位老人为陈素珍点赞。图片来源:福建日报

陈素珍至今仍记得,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独自一人在房顶被洪水围困了30多个小时。获救的那一刻,她没有抱怨,反而摸着陈素珍和其他队员的头,老泪纵横地喃喃道:“我一个老人,怎么能让你们这么辛苦,大老远赶过来救我……”“那一刻我真的忍不住流下眼泪,她抚摸我的时候,我仿佛感受到了母亲的手……”陈素珍感慨,一切辛苦,在人世间的温暖面前,都是如此值得。

陈素珍(右一)与厦门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合唱队歌。图片来源:新华社

如今,登记在册的福建蓝天救援队成员已有2000多人,志愿者约5000余人。台风来袭,风狂雨骤,她带冲锋舟星夜驰援;洪水滔天,寸步难行,她逆流而上转移群众;余震不断,危险重重,她赶赴灾区运送物资……每次执行任务归来,陈素珍和队员们虽然很疲惫,但内心十分满足,因为他们又挽救了几条生命,开心之余,他们会唱起自编的队歌:“生命的赞歌在蓝天回荡,生命的乐章在碧海奏响,我们是光荣的蓝天队员,搏击海浪,我愿是一缕阳光,用生命照亮生命……”

(综合新华社、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台海网等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