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余渔:北大博士横跨8000里 扎根南疆乡村

  • 故事人物
    • 余渔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7-13

四年前,有这样一位北大博士,从燕园到天山,横跨8000里,远赴南疆基层当起了村干部。他的名字叫余渔,在他看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责无旁贷。”

未名湖畔,花韵化于墨香,虫鸣鸟语难掩朗朗书声;新疆南疆,广袤无垠,风吹日晒,是一派诗情豪迈。

四年前,有这样一位北大博士,从燕园到天山,横跨8000里,远赴南疆基层当起了村干部。他的名字叫余渔,在他看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责无旁贷。”

余渔工作照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

“去南疆是我必然的选择”

2019年7月,余渔从北京出发,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横跨了8000里路,来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这名北京大学国际安全与战略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是来这里工作的。

在登上开往新疆的火车之前,余渔拒绝了大公司200万元年薪的盛情邀请,放弃了南方某省委组织部的公职岗位。一些同学和亲友觉得他太任性,可余渔不这样认为,“去南疆是我必然的选择。”他始终坚守初心。

余渔任职的地方叫提坚村,是个贫困村,属于阿图什市阿扎克乡。2019年10月,他正式就任提坚村党支部副书记。

阿扎克乡地处南疆,沙漠气候干燥异常,让从小在四川长大的余渔很不适应。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绝无可能扎根“五六线”村庄的北大博士,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来了。

刚来时,村里条件简陋,没有办公室,没有暖气,即使是冬天,为了节约煤炭,也只能在晚上才烧一两个小时。全村只有一台电脑,大家排着队用。

一次,余渔正在电脑前办公,突然一只老鼠窜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老鼠。他想抓住它,可一抓它就跑。等他开始工作了,老鼠又出现了。折腾几个回合,余渔放弃了,任由老鼠在一旁大摇大摆地走,大家各干各的,却也相安无事。

随时准备着前往工作一线

当时,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余渔和村干部们一起,一户一户走访,认真落实政策。任务艰巨,加班熬夜成了家常便饭,睡个囫囵成了一种奢望,在他的宿舍里,被子时刻都是打包状态,随时准备着前往工作一线。

余渔(右)帮农民采摘葡萄。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邻县突发牲畜疫情时,余渔带领干部自学打针,挨家挨户入圈接种、防止疫病。“因为牛抗拒打针,我躲闪不及,被暴怒的牛撞到,还被牛蹄踩伤,但最终完成了任务。”他在自述中回忆。

大雪来临前,他夜以继日地组织干部群众下葡萄地埋藤,完成了两万余亩葡萄的销售,保住农民生计;为了鼓励当地失学儿童继续升学,他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为了发展村里产业,他将闲置的房屋翻新,打造了服装生产加工区和木纳格葡萄仓储保鲜区……

“村民由衷的喜悦,让我感到这份工作没白干”

2019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提坚村完成了整村退出贫困村的任务。“亲身见证了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当余渔离开提坚村,去乡里任职时,村里已经“旺”起来了。产业一条街初具规模,先后有22家企业入驻,带动解决了上千村民就业;打通了村里林果业生产、仓储、加工、销售产业链,大大提高了木纳格葡萄的产业化、市场化水平。村民们的笑脸多了,舍不得余渔离开。

“村民由衷的喜悦,让我感到这份工作没白干,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余渔说。

在阿扎克乡任职党委副书记期间,他分管大农业、经济发展、产业振兴等工作。余渔和同事们打造了产业一条街,整合吸纳纺织、服装、冷库保鲜和食品加工等企业入驻。产业街产值突破2亿元,可容纳366名村民常驻就业,并解决了1560名村民的临时就业问题。

2021年7月,余渔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近期,余渔又有了新身份,他被任命为乌恰县乌恰镇党委书记。“我只希望能够为国家为社会添砖加瓦,哪怕只贡献一粒尘埃,也是值得的。”他说,“我想为边疆的繁荣稳定、为实现中国梦去努力和奋斗。”

(综合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疆日报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