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马瑜婷:与肿瘤战斗,为“健康中国”奉献青春力量

  • 故事人物
    • 马瑜婷
  • 故事地点
    • 中国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7-07

八年来,马瑜婷争分夺秒,带领团队从“应激调控肿瘤免疫”的角度开展科技攻关,探索肿瘤免疫治疗的全新思路,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贡献青春力量。

盛夏七月,夜幕降临,独墅湖畔的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八楼还亮着灯,身着一袭白衣的马瑜婷在经历了一整天的忙碌后,还在为最近要发表的论文做着准备。

走廊的墙上有马瑜婷课题组的介绍,其中一句话让人振奋:“实验难免有失败,但科研没有死胡同,潜心思索的人总会迎来柳暗花明。”马瑜婷说,这是她的工作信条。八年来,她争分夺秒,带领团队从“应激调控肿瘤免疫”的角度开展科技攻关,探索肿瘤免疫治疗的全新思路,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贡献青春力量。

马瑜婷在实验室工作。图片来源:新华社

1984年,马瑜婷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自中学时代开始,她就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考前夕,马瑜婷的爷爷罹患肿瘤,在经过多轮化疗之后遗憾离世。那段充满痛苦与煎熬的经历,让她时常思考:“如果早一点发现肿瘤,结果会不会不一样?除了令病人痛苦且疗效有限的放化疗,还有没有其他治疗方法?怎样才能有效减缓癌痛?”这更加坚定了她未来的奋斗方向——做医学研究,找到治疗肿瘤的办法。

2005年,马瑜婷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毕业,跨专业报考了该校同济医学院的免疫学硕士,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录取;2008年,她赴法国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选择当时冷门的肿瘤免疫方向,开启了全新的探索。

马瑜婷在法国留学期间。图片来源:新华社

身处国际顶尖实验室,工作压力巨大。马瑜婷坚持守在实验室,一周工作80多个小时是她的常态。她拼命阅读文献,密集安排实验,苦苦思索突破口。

2010年,在一次动物实验中,马瑜婷突然接到导师电话,让她主持一场重要的报告会,“原先我对实验小鼠就有点过敏,戴上口罩防护操作才好些。那天时间特别紧张,再加上报告会的压力,我突发喉头水肿、全身红疹,最后过敏性休克。”所幸身上的防护设备自动报警,她被迅速送到医院急救。

捡回一条命后,马瑜婷开始琢磨:“原本很轻微的过敏症状,在紧张情绪的加持下就变得很强甚至致命,那么应激是否能调控肿瘤免疫呢?”马瑜婷马上将自己的设想告诉导师,但导师的兴趣并不在此。她当时就想,以后自己成立实验室,最先就研究这个方向。

2015年,马瑜婷婉拒国外的工作邀约,回国加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她说:“学了本事要回来服务自己的祖国,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马瑜婷(右二)与团队一起讨论。图片来源:新华报业网

入职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时,马瑜婷是该所第一批员工。当时的科研条件和设备都非常有限,面对艰苦的条件,马瑜婷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她分秒必争地忙碌,不仅密切关注领域内的前沿进展,还能另辟蹊径提出新思路。

经过反复实验,马瑜婷团队找到了压力应激抑制肿瘤治疗效果的“帮凶”——糖皮质激素,发现了压力应激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策略,填补了国际上的一项认知空白。

八年来,她提出假说、实验论证,日复一日地总结尝试。“从事科研工作,用科技来推动国家民族的发展,我们希望自己做一个小小的蜡烛,如果能够点亮更多的蜡烛,让更多的人走进科学、亲近科学也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她的研究,推动了“应激的免疫识别和免疫调控”理论体系的建立。

马瑜婷 图片来源:新华报业网

如今,在应激与肿瘤免疫领域,马瑜婷已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专利。

“我会带领我的团队继续聚焦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助力研发创新药物,寻找治疗肿瘤的更好策略,把新的国家愿景和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为守护人民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展望未来,马瑜婷信心满满。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江苏网、新华报业网等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