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王舰:心有所“薯” 扎根高原

  • 故事人物
    • 王舰
  • 故事地点
    • 中国
    • 青海省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6-12

在青海、甘肃、宁夏、云南等地,王舰团队培育的“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些耐旱高产品种抗病性强,据统计可使每亩增产25%至50%,增收300元到400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马铃薯,西北农民习惯称其为“洋芋”,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每到收获季节,圆滚滚的马铃薯从地里翻出,田间地头满是丰收的喜悦。

在青海、甘肃、宁夏、云南等地,王舰团队培育的“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些耐旱高产品种抗病性强,据统计可使每亩增产25%至50%,增收300元到400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王舰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心为农:不顾家人建议报考农学

生在东北、长在四川、学在青海,王舰从小跟着父母在部队中长大。1981年,王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时,得知王舰要学农业,在农村长大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从苦日子过来的母亲更希望他学工科。但王舰还是选择了西北农学院农学系。

“当初选择农业,是因为中国人多,让大家吃饱饭,我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舰说。

1985年大学毕业后,王舰进入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工作。当年年底,他被选派参加青海农业部门组织的大学生扶贫驻村工作队,被分配到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洪水泉乡韭菜沟村锻炼。

回想起初到韭菜沟村的情景,王舰仍然很感慨:那时的西北农村,还有人以水窖储藏的方式吃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家的主食只有青稞、杂粮,连小麦都很难吃上。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微型薯和培育成熟的马铃薯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年的韭菜沟村生活,王舰看到农民终年辛苦劳作,作物依然低产。在田间地头调研时,他将目光转向了当地特色作物马铃薯。

“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染,导致产量逐渐下降,专业上称这个过程为退化。”王舰说。

为减轻马铃薯病毒病的危害,必须使用脱毒种薯。“脱毒”即除去马铃薯本身所带的病毒,是恢复马铃薯丰产性最重要的环节。研究表明,种植脱毒种薯一般可增产30%以上。

心有所“薯”:面对更多可能,毅然选择扎根高原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马铃薯脱毒的机构之一,而脱毒种薯在青海的快速发展和推广,不得不提到欧盟援助青海省马铃薯发展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马铃薯品种引育、脱毒种薯繁育推广,提高贫困山区粮食自足能力和农户收入。

1995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马铃薯课题组的王玉娥正在为这一项目组建团队。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王玉娥的要求很高:必须是认真负责、科研能力突出、还要懂外语的年轻人。反复考量后,王玉娥将目光转向了王舰。

当时,王舰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生物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校期间,他在阎隆飞院士的课题组中表现优异。临近毕业,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开放实验室向王舰发出邀请函,希望他去做客座研究员。

“如果项目顺利实施,将会提高青海马铃薯产量,帮助成千上万的农民脱贫致富。”王舰明白,如果留在实验室,更大的平台能帮助他实现科研理想;但青海深居内陆高原,人才匮乏,自己能作出更大的贡献。他毅然选择扎根高原。

根据青海特殊的高原生态环境,经反复论证,王舰首次大胆提出“青海-中国马铃薯种薯生产天然家园”的设想,主持建立国内领先的省、县、乡、村四级种薯生产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降低了种薯生产成本,加快了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生产进程,先后对青薯9号、青薯2号、下寨65等十余个青海省主栽品种进行脱毒和推广。建立温室杂交、高山繁种、多生态区选择和早代扩繁的高原育种技术体系,缩短了新品种的选育进程。育成的马铃薯品种青薯9号具有高产、抗旱、抗病及加工兼用等特性,2011年该品种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15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目前青薯9号在青海、甘肃、山西等十四个省区推广种植,累计种植面积达9000多万亩,在多个主产区创造了亩产万斤的纪录,增加收益350多亿元。

 心心念念:探索属于中国的育薯路

作为外来物种,马铃薯在我国种质资源有限、遗传基础狭窄。

“资源是育种的基础,如果不扩大种质资源来源,就难以育成适合不同生态条件、用途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为了从国外引进资源,王舰积极通过培训项目出国交流,同时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考察。

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从国外引进大量马铃薯资源,2017年与智利签署了马铃薯专项合作协议,进一步解决了马铃薯育种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国外考察过程中,王舰结合国内马铃薯种植区特点,提出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相比我国,发达国家的主要马铃薯种植带水肥条件更好,种植品种以专业加工型为主。”王舰说,既要学习先进经验,也要根据国内特点培育出更多抗旱、抗病的品种。

王舰(左一)在国际马铃薯中心(CIP)资源库学习。图片来源:新华网

对于王舰团队而言,一个马铃薯品种的育成,就像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喜悦。

唯有热爱,才能步履不停。“做马铃薯只是因为热爱,我喜欢吃也喜欢研究。”心有所“薯”的王舰对马铃薯育种的发展有明确目标,未来,他和团队将致力在青海建设国家级种薯生产基地和育种平台。

(综合新华网、中国新闻报、人民政协网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