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谢炎廷:旁听12年,他在数学世界中逐梦前行

  • 故事人物
    • 谢炎廷
  • 故事地点
    • 中国
    • 甘肃省
    • 兰州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6-02

在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课堂上,总能看到一位特殊的“旁听生”。他上课不做笔记,甚至连书都不翻,只靠眼睛看、耳朵听,他就是“脑瘫男孩”谢炎廷。历经长达12年的旁听生涯,这位手握五篇SCI论文的旁听生即将“毕业”。站在岁月轮回的起点,他信念如初:在科研路上继续走,摇晃但向前。

在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课堂上,总能看到一位特殊的“旁听生”。他上课不做笔记,甚至连书都不翻,只靠眼睛看、耳朵听,他就是“脑瘫男孩”谢炎廷。历经长达12年的旁听生涯,这位手握五篇SCI论文的旁听生即将“毕业”。站在岁月轮回的起点,他信念如初:在科研路上继续走,摇晃但向前。

1992年,谢炎廷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一户普通人家。早产近50天的他略显瘦小。11个月大时,意外发烧住院的谢炎廷被诊断为脑瘫。诊断结果如同晴天霹雳,令整个家庭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中。

为了治病,母亲刘小凤辗转多地,几乎跑遍了能治脑瘫的医院,但儿子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为了专心照顾谢炎廷,一家人不厌其烦地教他说话、走路、吃饭……配合定期的针灸、按摩,谢炎廷渐渐长大,学会了“爸爸”“妈妈”以外更多的词汇。六岁时,他终于可以不用辅助工具踉跄着走路。

谢炎廷和妈妈(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谢炎廷带来更多惊喜。“他四五岁的时候,就把图文并茂的《西游记》画册看得滚瓜烂熟,一共36回内容,随便问哪一回,他都能说出来。”母亲刘小凤说,家里人都说这孩子聪明、反应快,但由于身体原因,到了上学的年纪,始终没有学校愿意接收。

为了不让谢炎廷荒废时间,在他八岁的时候,母亲、父亲和爷爷在家里办起“课堂”。他们买来教科书,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轮流授课。在家人的帮助下,谢炎廷自学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课程。2011年,谢炎廷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理科高考。

由于受身体条件限制,谢炎廷只能做选择题,所有科目的选择题总分为280分,谢炎廷考了262分,其中数学部分是满分。但262分的高考成绩,谢炎廷还是无法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上大学”成了谢炎廷最大的心愿。

母亲刘小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朋友帮忙,她找到兰州大学张和平老师,听完谢炎廷的故事后,张老师被谢炎廷对知识的渴求和其家人的坚持感动了,决定破格让他以旁听生身份,进入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课堂旁听数学。

就这样,谢炎廷成为兰州大学2011级数学与统计学院一名“本科生”。2011年9月的一天,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守军教授给大一新生上的第一堂课是《解析几何》,七八十个学生在一起上大课。讲着讲着,他发现坐在离教室门最近座位上的那个学生不“安稳”,摇头晃脑,时不时做鬼脸。不做笔记,但看上去比别的学生听得更认真。

课后,徐守军从其他老师那儿打听才得知谢炎廷的情况,此后的每一节课,这个“不做笔记、只靠耳朵听、靠大脑记”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引起徐守军的关注。课堂上,徐守军有意识地将目光投向谢炎廷,除了搞明白他对所讲知识理解得如何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眼神传递信心和鼓励给他。

谢炎廷(图片来源:紫牛新闻)

此后,谢炎廷一路从“硕士生”读到“博士生”。这些年,他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研讨活动,风雨无阻地上课、自习,将全部精力用于思考钻研,已完成五篇SCI论文在内的十项科研成果。

学习之余,谢炎廷在大家的关怀下也逐渐打开自己,朋友圈里贴满了和老师、同学的合照。“他们经常帮我倒热水、扶我下楼、送我回家。除了讨论问题、分享趣事,逢年过节我们还会聚会、爬山,我从一个社交容易紧张的人,变成了爱凑热闹的人。”谢炎廷说。

“世界上的大学有千所万所,最好的是接纳我的大学。”这是2019年,谢炎廷被授予兰州大学“荣誉研究生”称号时写在朋友圈的话。他觉得,在兰州大学的12年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他摸索到人生的意义,在师友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上挚爱的科研路。

今年5月24日,谢炎廷提交了篇幅达100页的博士毕业论文,并顺利完成论文答辩。但“毕业”并不意味着能“松口气”。对于未来,谢炎廷说:“我的前方还是一团'雾',所以还要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直到看清未来的‘轮廓’。”

(综合自新华网、兰州晨报、央视新闻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