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刘丽:石油之家走出的“大国工匠”

  • 故事人物
    • 刘丽
  • 故事地点
    • 中国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5-25

刘丽,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工班长,一名普通的采油工,一名不普通的奋斗者。三十年来,刘丽坚守在采油一线,获得各类创新成果200余项,带领团队累计研发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创效1.2亿元。

刘丽,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工班长,一名普通的采油工,一名不普通的奋斗者。三十年来,刘丽坚守在采油一线,获得各类创新成果200余项,带领团队累计研发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创效1.2亿元。

从一名普通的采油女工成长为“大国工匠”,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她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更离不开“一家两代石油人”的默默奉献与支持。

刘丽(图片来源:和讯新闻)

“我是听着爸爸讲油田上的事、看着叔叔们干油井的活长大的。”每次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刘丽都很自豪。刘丽的父亲刘文生是大庆油田第一代建设者,跟随着父亲的脚步,1993年,19岁的刘丽从技校毕业后来到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光荣地成为一名石油采油工。身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的父亲退休后,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女儿刘丽接他的“班儿”,继续为祖国“加油”。刘丽参加工作时父亲已近70岁了,但只要父亲有空闲就会教导她如何“管好”抽油机,还嘱咐她:“要想当个好采油工,就要像铁人那样有责任、讲担当,要为革命练就一身硬功夫、真本事。”

初到采油队时,刘丽发现采油工就是每天和近十米高的抽油机打交道,抽油机的日常维护工作体力消耗大,且必须长时间野外作业,所以采油队少有女工。加盘根、换皮带……刘丽就从这些最普通的活儿练起,重达30公斤的皮带,男性工人更换都很吃力,刘丽却硬是铆足了劲儿,自己拖着皮带爬到了操作台,引来老师傅们的赞叹。

为了练好基本功,她起早贪黑奋战在井场上。白天顶着烈日,晚上面对蚊虫叮咬,她从没喊过一声累、叫过一声苦。伴随着手上的老茧越磨越厚,肩上的水泡消了又长,她的技艺也愈发精湛,不到五个月,就创造了15秒换皮带的纪录。师傅们看她学技术有股子狠劲儿,就给她开“小灶”,培养历练她。很快,她就把队里几乎所有岗位都干了个遍,练就了“一摸工具就能知道规格型号,一看电流就能判断井下状况,一听声音就能辨别机械故障”的绝活儿,成为一专多能的“岗位通”。

时间久了,刘丽对工作有了更多思考,干活不能仅靠体力,还要学习、要创新。当时,油田上洗井的工具又多又重,骑车驮着工具到相隔几公里外的井口都会让人直喘粗气。刘丽仔细琢磨后,把撬杠、管钳、扳手和螺丝刀等工具组装成一套,重量从15公斤降到了2.5公斤,还方便使用。体会到发明的乐趣后,刘丽便在创新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油井每隔一两个月就要更换盘根密封圈,防止井液泄漏,这是采油工眼里最头疼的活儿。尤其是冬天,橡胶材质的密封圈极易碎裂,从又窄又长的盘根盒内把它们抠出来,有时都需要耗费一个小时。一次,刘丽蹲在井上,看着盘根盒想:这盘根要是能自己转出来就好了!

一天,当她拿起口红旋转时,瞬间来了灵感。拆解口红摸清构造后,她立马着手设计加工。不久,新型的“上下可调式盘根盒”成功安装到大庆油田六万多口油井上。进行了五代改进后,密封圈更换时间从过去的40分钟缩短到10分钟,使用寿命延长了整整六倍,还使每口井日节电11度。

刘丽(图片来源:东北新闻网)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刘丽想组建自己的创新创效团队,拉着大家一起搞发明。2011年,刘丽工作室成立。从最初两个人的团队,一直发展为涵盖采油、集输等35个工种、拥有537名成员的创新创效联盟。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研发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获国家专利174项,推广成果5000多项,创效1.2亿元。

这些年,刘丽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面对赞誉,刘丽表示,“未来我将继续在大庆6000多平方公里的油田上,继承老一辈石油人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奋斗路上续写'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时代华章。”

(综合自澎湃新闻、央视新闻、东北网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