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眼科医生陶勇:拿起“科技的手术刀”

  • 故事人物
    • 陶勇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北京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5-15

眼科医生陶勇,重新拿起了手术刀——听闻这个消息,他身边的同行、亲友无不感到欣慰。

眼科医生陶勇,重新拿起了手术刀——听闻这个消息,他身边的同行、亲友无不感到欣慰。

陶勇此前的人生,堪称医学博士的成长范本:27岁从北京大学医学部以眼科学博士的身份毕业,31岁在葡萄膜炎专科门诊开诊;37岁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对不少眼科疑难杂症患者来说,找陶勇成了他们“最后的尝试”。                                             

陶勇(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2020年1月20日,陶勇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那一天,也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当时,陶勇正在北京朝阳医院门诊703诊室出诊,一名男子进入诊室持刀将其砍伤——头上被砍三刀,左胳膊、右胳膊前臂、左手的掌中以及背后多处骨折,神经、肌肉、血管多处断裂……

近3个月的住院治疗,他自称“经历了人生当中最黑暗、最沮丧的时刻”。陶勇说,现在一个人或夜深人静的时候,还会回想起那个可怕的场景。“但人总要往前看,要自己成全自己。”就像爬山一样,可能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但总是要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这起“伤医事件”让陶勇走了一趟鬼门关,左手受伤彻底打乱了他作为眼科临床医生的工作节奏。不过,他在不久后就走出阴影,将精力更多地放在科研和成果转化上。

陶勇重返手术台,曾经一天十几、二十场手术不在话下,伤愈后一天却只安排一到两台手术,其他时间都用来指导和培养年轻医生。

伤医事件之后,陶勇更加感觉到一股紧迫感:“要做的事,就要趁早去做,比如拿起‘科技的手术刀’。”

陶勇为患者看病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去年8月,陶勇出现在HICOOL全球创业者大赛的舞台上。他带来的眼科疾病快速诊断项目,只需要用几滴眼药水和一片试纸形态的体外试剂盒产品,15分钟就能检测出患者是否患有过敏性结膜炎,帮助患者在就诊中少走弯路。

创业对陶勇来说并非一时兴起。2011年,陶勇曾利用眼内液检测技术,成功帮助一位新婚不久患上白血病的小伙子提前诊断出眼部巨细胞病毒感染并及时治疗,帮助他重获光明。这是陶勇第一次真正将眼内液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此后十多年,他和科研团队一直不断打磨和升级这项检测技术。

眼内液检测,正是他创业的切入点。从眼球内仅0.1毫升的眼内液里抽取出少量,便可以同时检测上万种病原微生物指标,帮助医生迅速判断病因,及时把病变扼杀在摇篮里——有多年临床一线经验的陶勇,对精准检测的未来坚信不疑。然而,创业的残酷与凛冽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身为眼科专家的陶勇称自己为创业“小白”:“创业的坑,我一个都没躲过,摔得鼻青脸肿。”

“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三步是先烈。”这句玩笑话让陶勇感触良多。在创业初期的融资过程中,陶勇被质疑的原因曾令他匪夷所思:“投资人问,你们在国外有对标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对方往往就会怀疑市场的可行性,从而拒绝投资。

一次,陶勇在西藏向当地人传授做白内障手术的经验,正当他克服高原反应坚持工作时,收到了一位意向投资人撤走的消息。无人同行的孤独与挫败感让他深受打击。

不过,来自医生同行的积极反馈让他看到了希望。创业不久,一位河南医生告诉陶勇,自己从业多年从未在临床中诊断出过眼弓蛔虫病,甚至以为在中国就没有这种病例,直到有了眼内液分子检测技术。

截至目前,陶勇团队的眼内液分子检测技术已经覆盖全国22个省区市的三甲大医院,帮助700多家医院的6万多名眼病患者找到了病因。

陶勇微博(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未来五年,希望世界排名前100的医院里,能有50家用上我们的产品,借着北京打造国际科创中心的东风,将我们中国原创的精准诊疗技术推向全球。”陶勇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目标。

“兜兜转转做这些事情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天下无盲。作为一个医生,见证了太多的人失去视力,这些压力不知不觉会成为我们的动力。” 陶勇说。

 

(综合上观新闻、新浪微博、北京日报客户端)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