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郑志明:匠心筑梦 从普通钳工到“大国工匠”

  • 故事人物
    • 郑志明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5-08

26年来,郑志明秉承着“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生信条,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磨练技艺,用心“雕琢”手中的每一个零件。

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头戴安全帽,身穿蓝色工服的工人们簇拥在钳工工作台边,聚精会神地学习零件加工的技术要领……人群之中,正在用杠杆百分表对零件进行测量的是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钳工特级技师郑志明。

郑志明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1977年,郑志明出生于柳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后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柳州微型汽车厂,成为一名钳工学徒。

汽车零部件生产对精确度要求非常高,小小的间隙问题很可能导致生产出来的零件不合格。26年来,郑志明秉承着“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生信条,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磨练技艺,用心“雕琢”手中的每一个零件。

这些年,郑志明每天早出晚归,在生产一线苦练技艺,全身心投入到研磨、锉削、划线、钻削等各项工作中,手掌慢慢地磨出了泡、长满了茧,练坏的工具能以吨计。功夫不负有心人,郑志明在与钢铁的“对话”中练就了精湛技艺,将钳工技能练得炉火纯青。他利用手工锉削可将零件尺寸控制在0.002毫米以内;手工划线钻孔,孔的位置度误差可控制在0.02毫米以内,这种精准水平,目前国内极少有人能够达到。

郑志明在工作中。图片来源:工人日报

“好学、努力、肯钻研!”提起徒弟郑志明,今年77岁的师傅谭林科竖起大拇指。郑志明从小就喜欢研究手工,小学时没有玩具,就从废弃汽车和自行车上拆下零件,组装成小轮船和小汽车。

这份热爱贯穿了郑志明的整个职业生涯。有一次,谭林科交给他一个任务:加工一个有数十个孔的液压集成块,孔的直径、深度各不相同,彼此交错,稍有偏差就会失败,影响接下来的生产。在动手加工前,郑志明谨记师傅的教诲:认真细致地读懂图纸,看清楚工差数据,反复核实检验,务求精准。

手工划线钻孔,位置误差很关键。郑志明用极细的划针在零件表面划出十字线,在两线交叉处用锤子轻敲一下样冲,留下样冲眼,初步确定孔的位置。“为了确保精度,我把样冲磨得很尖,打出的点也非常小,必须拿放大镜才能看清楚。”郑志明说,接着,他用夹具夹紧零件,将顶针安装在钻床主轴上,慢慢对准零件上的样冲眼,边钻边调整……耗时一整天,郑志明终于完成了液压集成块的加工。

郑志明(中)为新员工讲解自制设备的细节参数。图片来源:央广网

除了自身追求卓越、精益求精,郑志明还注重“传帮带”。2014年,以郑志明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他带领团队先后自主研制完成工艺装备900多项,参与设计制造自动化生产线10多条。在他的传帮带下,一批创新型人才逐渐成长为汽车机械师。

“师父给我们做了好榜样。”郑志明的徒弟谢评周回忆起以前的事情感慨万千,“有一次我们帮客户调试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合格率已经达到了客户的要求,但是师父觉得还有提升空间,就带着我们从材料分析、处理到后续的装配,从头到尾又调试了一次,后来交付项目时,产品合格率比原计划提升了3%,客户非常满意。”郑志明以身戴行,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像谢评周这样的年轻人。如今,工作室先后带出了200余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

从事汽车装备制造工作26年,郑志明先后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日前,郑志明当选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成为广西首位“大国工匠”。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从普通钳工到“大国工匠”,郑志明在平凡的岗位上,和中国制造一同阔步前行。


(综合人民日报、央广网、工人日报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