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路上|陈文学:他们叫我“陈雷锋”

  • 故事人物
    • 陈文学
  • 故事地点
    • 中国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故事年代
    • 现代
  • 故事来源
    • 中国好故事
  • 发表时间
    • 2023-04-27

​他,是老伴眼中忠厚的老党员,是儿女眼中有知识懂理论、人老心不老的父亲,是学生们眼中慈祥和善、学习雷锋好榜样的“陈爷爷”,是志愿者眼中亲力亲为、带头示范、令人尊敬的前辈“陈老”。

他,是老伴眼中忠厚的老党员,是儿女眼中有知识懂理论、人老心不老的父亲,是学生们眼中慈祥和善、学习雷锋好榜样的“陈爷爷”,是志愿者眼中亲力亲为、带头示范、令人尊敬的前辈“陈老”。他还是一些人口中的“陈傻子”,一些人口中的“陈雷锋”。

陈文学 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坚持学雷锋,一辈子不动摇”

陈文学193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的一个小山村。新中国成立后,他光荣入伍,并于1954年来到南京工作。在那里,他带领30多名青年成立了“陈文学突击队”,因为表现突出,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工厂号召年轻人支援边疆建设,我作为共产党员,更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我第一个报了名。”21岁的陈文学从江南水乡来到祖国北疆的包头市,支援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建设。“条件很艰苦,我们吃住在车间,昼夜奋战,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陈文学说。

从1963年开始,陈文学响应号召,在日常工作中,以雷锋为榜样,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无论是谁,无论认识与否,只要听说有困难,他都会竭尽所能去帮助。

陈文学用三轮车拉着雷锋事迹展板去学校宣讲。 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

陈文学曾在后勤部门工作,职工们有什么实际困难,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一名炊事员和儿子儿媳两代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平房里居住,空间十分紧张。陈文学跑上跑下,向单位申请,终于帮这名炊事员分到了一个包含里外间的平房,让这一家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那时候大家工资都不算高。我们家除了留下必要生活开支,大部分工资都拿去帮助别人了,起初我不太理解,甚至还听到有人嘲笑他。”陈文学的妻子李桂英说。

捐款近30万元,退休后累计帮助近百人

12年前,陈文学得知一名重度烧伤的女孩因为缺少治疗费用,缺乏对生活的信心,他立刻为女孩送去500元钱和一本《雷锋日记》,鼓励她重新振作起来。他还四处奔走,前后组织三次募捐活动,最终筹集善款100多万元帮助女孩治病。直到现在,陈文学还常和爱心团队一起去看望她。

自1986年,陈文学从内蒙古二机厂退休,但退休不退“岗”,他有了更多时间学雷锋做好事。退休至今,他先后帮助过88位病人、6名贫困学生、4位孤寡老人。6名贫困学生中,王冰玉从小学一年级接受资助,直至攻读博士学位。4位孤寡老人中,年龄最大的已经年过百岁,年龄最小的也已经90岁。

“碰到这件事捐几百,遇到那件事捐几千,这些年他几乎把家里买房子的钱都捐出去了。”李桂英说,粗略统计下来,几十年来陈文学捐款近30万元。

 “他常常会和协会的志愿者们一起去看望这些独居老人,帮他们做家务,陪他们聊天,送些生活用品。”包头市爱心公益协会志愿者说。

陈文学向志愿服务队队员讲解雷锋精神。图片来源:内蒙古文明网

社区里有一位独居老人,老伴已经去世,子女也不在身边,常常将捡回来的杂物随意堆放在门前屋檐下,邻居们意见很大,居委会工作人员多次协调无果。

老人的老伴生前曾和陈文学是同事,陈文学经常帮她买米买面,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陈文学耐心地跟她讲堆放杂物的危险性,并提出每月自掏腰包给老人150元钱,就当他收购这些杂物了。老人听从了陈文学的建议,答应处理这些杂物,并保证以后再也不捡了。陈文学还雇了一辆三轮车,帮忙拉了七八趟,终于将杂物全部清走。

近年来,陈文学先后获得全国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中国身边好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终生志愿者勋章、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优秀宣讲员等荣誉称号。

“我就是想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尽可能去帮助更多人,把温暖带给更多人,让雷锋精神一代代传下去!”谈到学雷锋为什么一学就是几十年,陈文学说,“我这一辈子经历过旧社会的痛苦,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和雷锋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要坚持学雷锋,一辈子不动摇。”

(综合中国文明网、包头日报、内蒙古文明网等相关报道)

收藏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