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当摄影记者就像是在西伯利亚雪原上当猎人,身着要多厚有多厚的衣裳,背着要多重有多重的长枪短炮,在固定点位一守就是大半天,抓住关键的瞬间赶紧一顿“咔咔咔咔”。
编者按: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2024年,新华社记者继续深入践行“四力”,从来自瑙鲁的现场报道到巴以冲突的前线直击;从雄安新区的“拔节生长”到大运河的十年蝶变;从用镜头定格“嫦娥六号”的回家瞬间到用照片记录“中国天眼”的成长历程;从云南镇雄山体滑坡灾害到四川雅江山火救援见闻;从青春之光闪耀冬青奥舞台到“中国红”绽放巴黎奥运会赛场;从悬崖间凿出的绝壁天渠到沙漠里植出的成荫绿洲;从行走山乡的“健康守门人”到大山深处的教育坚守者……
奋斗不停,记录不止。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记者在2024年的精品力作,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为您展现照片背后那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凶手可能还在附近!”
2024年3月22日晚,俄罗斯大选报道终于落下帷幕。20时32分,俄罗斯同事亚历山大给我打来电话,一贯沉着稳重的他颤抖而嘶哑地说:“发生恐怖袭击了!”
2024年3月22日,俄罗斯莫斯科近郊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市一音乐厅发生枪击事件后引发火灾。
我拎起早已备好的突发事件背包,迅速驱车前往事发现场。
这场悲剧发生在商贸综合体“克罗库斯城”,位于莫斯科西北的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市,距离新华社亚欧总分社约36公里。行驶至距离事发地点一公里处,道路开始拥堵,一股浓重烟味拼了命地往车里钻。开过一座桥后,车窗外“克罗库斯城”商贸综合体中的一座建筑物火光冲天,冒着滚滚浓烟,不时有燃烧物坠落。
2024年3月22日,俄罗斯莫斯科近郊克拉斯诺戈尔斯克市一音乐厅发生枪击事件后引发火灾。
冰雪融化后的地面泥泞不堪,面前的道路水泄不通,背后警察和消防员严厉地驱赶着人群。透过长焦镜头,我能够切实看到熊熊大火在建筑里肆虐。耳边的警笛声、电话声、交谈声、抽泣声、新闻播报声缠绕成一团。
步行拍摄了一公里有余,我找到同事后开始发稿。23日清晨,几乎一夜未眠的我用冷水洗了把脸后又走上街头,拍摄电子屏幕上悼念受害者的活动。周末的莫斯科从未如此冷清,连外卖小哥都看不到。
2024年3月23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街头的广告牌播出蜡烛图案,悼念莫斯科近郊恐袭事件遇难者。
这是2024年3月24日在俄罗斯莫斯科拍摄的降半旗的克里姆林宫。
“来,一起趴这儿!”
在俄罗斯当摄影记者就像是在西伯利亚雪原上当猎人,身着要多厚有多厚的衣裳,背着要多重有多重的长枪短炮,在固定点位一守就是大半天,抓住关键的瞬间赶紧一顿“咔咔咔咔”。
没错,等待是我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红场阅兵、航线首飞、国际会议开闭幕式、高级别代表团出访……每一条重点报道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提前踩点、抢占机位、耐心等待。
2024年5月9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军车编队驶过红场。
2024年9月28日,东航“上海-喀山”直飞首航航班的旅客抵达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喀山国际机场。
2024年10月22日,媒体工作人员在俄罗斯喀山金砖峰会新闻中心工作。
2024年5月7日,赢得总统大选后的普京在克里姆林宫宣誓就职。
在媒体休息室、茶歇室、三次安检室等待若干小时后,记者们被带进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我跟着一位相熟的塔斯社同行抢到不错的位置,脚还没站稳,他“啪”一声趴在了地上,也邀请我一起趴下,这个角度的确能拍出好照片。
2024年3月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与其竞选团队代表举行见面会。
“这张照片在哪儿拍的?”
摄影记者对高点有一种迷之追求,总要挤出时间来“爬高上低”。亚欧地区对无人机有着严格的限制,于是每一座城市的最高建筑都成了我的目标。
这是2024年6月26日拍摄的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城市风光。
这是2024年11月1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拍摄的里海沿岸风光。
这是2024年4月22日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拍摄的城市风光。
9月的俄罗斯喀山风景如画,穿梭于多个重要会议现场的我接到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报道任务:喀山什么有趣写什么,什么好看拍什么。
在喀山市,我见楼就上、见塔就爬,用类似于绘制实景地图的笨办法拍摄城市闪亮的每一面,最终完成了稿件《喀山的邀请》。
这是2024年9月26日拍摄的俄罗斯喀山城市景观。
这是2024年9月23日拍摄的俄罗斯喀山克里姆林宫附近景色。
“快看!喀秋莎!”
莫斯科动物园里的游客几乎只有两种——正在看熊猫的,和走在去熊猫馆路上的。
2024年3月8日,从出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熊猫“喀秋莎”正式与游客见面,熊猫馆前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俄罗斯民众不惜在寒风中等待数小时只为一睹其风采。
这位中俄友谊小使者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重点,但她从来都不惯着我们,每次去动物园拍摄,她不是哈欠连天就是蒙头大睡,给她拍张美照是摄影师们公认最具挑战的任务之一。
这是2024年3月8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动物园拍摄的大熊猫“喀秋莎”。
这是2024年8月15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动物园拍摄的大熊猫“喀秋莎”(左)和妈妈“丁丁”。
2024年3月8日,人们在俄罗斯莫斯科动物园排队等待观看大熊猫“喀秋莎”。
红场中央,同台竞技
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军乐团受邀参加红场军乐节。我早早就背着相机、架着梯子,稳站核心拍摄点位,等待视听盛宴的开始。
灯光骤熄,远处传来铿锵有力的踏步声,《钢铁洪流进行曲》前奏响起,军乐团动作整齐划一,每踏出一步,灯光便点亮一排,仿佛巨龙乘着祥云缓缓出现在观众面前。乐团行至红场中央,全场灯光照在乐器上散射出夺目的光晕。一曲奏罢,观众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少人甚至站起身来喝彩。
2024年8月23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军乐团在军乐节上表演。
2024年8月23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军乐团在军乐节上表演。
2024年8月23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军乐团在军乐节上表演。
这一年,我的镜头不仅聚焦于重大国际会议,还记录了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大型中外合作项目,照片中那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令人啧啧称叹的人文景观,都是数不清的普通人共同创造出来的。
他们努力生活的样子像一首歌。